「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 力挽狂瀾―海廢循環攻略」項目讓本地潛水社群積極參與改善海洋環境。透過公民科學行動,潛水員收集海洋健康數據,幫助揭示海洋垃圾數量,同時獲得深入的海洋知識。項目中的活動促進持份者互相協作,展現出保護香港海洋生態系統的力量正不斷擴展。
「海廢循環攻略」項目由WWF主辦,致力匯聚本地社群之力保護本港水域。項目聚焦應對海洋垃圾污染、修復珊瑚生態系統,並號召潛水人士親身參與保育工作。
計劃進行的首年,23 位經過培訓的公民科學家帶領超過 50 支「珊瑚普查」隊伍,一同完成全面的「海廢 X珊瑚普查行動」,調查香港海洋環境中海洋垃圾的現況。參與的潛水員亦獲得額外的技巧培訓,讓他們日後將所學所得為海洋生境修復工作貢獻一己之力。
「海廢X珊瑚普查行動」涵蓋香港東部及東北水域30個重要珊瑚地點,旨在評估海洋垃圾的嚴重程度及對珊瑚和海洋生物的影響。所收集的數據揭示了海洋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反映垃圾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及集體採取行動的迫切性。
普查記錄到的 286 件海洋垃圾中,超過60%是長遠危害海洋的污染物-塑膠,當中膠樽及塑膠器皿等漂浮垃圾尤其多。有25% 的垃圾在水中懸浮,或與海洋生物及珊瑚有接觸或互動,可見海洋垃圾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不容忽視。調查結果足證海洋污染影響範圍之廣,及對本地生態系統,包括已飽受氣候變化及其他環境壓力影響的珊瑚群落所帶來的直接威脅。
這項調查亦突顯公民科學的重要性。透過讓本地潛水社群參與數據收集過程,我們不僅能獲得寶貴的科學數據,亦能培養社會的集體責任感。調查所得的數據有助我們進行海洋保育政策倡議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並連結社會各界參與保育行動,攜手應對海洋污染,保護香港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廢X珊瑚普查行動」為潛水人士提供培訓,指導以簡單且有系統的方法來收集海洋垃圾資訊並修復海洋環境。參與行動的公民科學家卓佳佳分享道:「這次活動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更深入了解珊瑚生態、修復珊瑚的必要,以及如何進行海洋垃圾調查。」她提到,主辦機構因時制宜,於珊瑚白化期間推遲修復工作,尊重大自然的極限:「因應海洋健康狀況採取行動,充分體現了項目的核心價值,就是要尊重及保護我們的海洋生態系統。」
來自珊瑚普查基金-香港的紀力偉先生是「海廢循環攻略」另一位重要貢獻者。紀先生擁有 30多年潛水經驗,親眼見證香港的珊瑚及魚類數量下降:「大型珊瑚已變得罕見,珊瑚白化現象越見頻繁,海床積聚的垃圾越來越多。」他表示「海廢循環攻略」為潛水人士提供多種海洋垃圾調查工具及方法,加深對收集數據及海洋健康的了解。他補充道:「項目讓潛水人士對海洋垃圾有更深入認知,有助採取更具針對性的保育行動。」
這些見解均突顯公民科學家在項目當中的關鍵角色。他們的承諾及行動力展現我們的共同希望 — 一個更健康的海洋,好讓世世代代的潛水員能夠繼續探索,維護海洋生態的微妙平衡。
調查行動共有50 多支潛水隊伍參與,收集有關海洋垃圾及其對海洋健康影響的寶貴數據
「海廢X珊瑚普查行動」的培訓為潛水員提供調查海洋垃圾的新方法及進行珊瑚修復的技巧
項目為潛水人士提供全面的公民科學工具及技巧,以支援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