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藍色經濟是以海洋為本、同時兼顧生態原則與社會共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可為香港提供開拓轉型新路向、實現長遠繁榮及更強抗逆力的契機。為此,WWF近期與兩家機構攜手,共同為香港發展藍色經濟獻策。今年中,我們發表了三份具標誌性的研究報告,分別為WWF的《無價海洋》、香港科技大學的《從港口1.0發展成港口2.0》及ADM Captial Foundation (ADMCF)的《藍色金融帶動藍色經濟》。三份報告各提出具體建議,旨在推動香港銳變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藍色經濟樞紐。
三份報告指出,香港可善用獨特優勢,包括以世界級的金融基建調動資本;以優越的地理位置,蓬勃且富韌力的海洋生態系統,為社會提供龐大的生態及經濟價值;以及強大的綠色航運產業基礎,可支持創新及可持續發展。
本會委託中國科學院進行的研究首次量化粵港澳大灣區沿岸生態系統的貨幣價值。結果顯示,大灣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高達人民幣4.9萬億元,相當於大灣區GDP的35%以上。此GEP核算以中國國家生態系統評估標準為基礎,將大自然帶來的效益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經濟價值,促進以新視角解讀海洋生態系統的真正價值,為制定更明智、更周全的政策及投資決策提供基礎。
本會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表示:「這項估值研究說明海洋生態系統所帶來的經濟貢獻雖然備受忽視,卻是至關重要的。全面的評估工具有助引導明智的投資、為保育預算提供參考,並有助衡量發展項目的利弊,確保將大自然價值納入規劃及發展決策。」
這些報告背後結合了保育界、學術界與金融界的專業力量,共同推動香港邁向可持續發展的藍色經濟。透過整合海洋保育、氣候適應力及可持續海洋發展,能促進具前瞻性的規劃、目標更明確的投資及更完善的決策,彰顯健康海洋生態系統的真正價值。
若香港當機立斷,有望能鞏固本港作為亞洲藍色經濟先驅的地位,並為下一代重新定義海洋的重要性。
由左至右: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策略師陸恭蕙教授、ADMCF 可持續金融顧問 Kate Martin、ADMCF行政總裁 Sophie le Clue及本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
彭莉恩講解WWF的最新報告《無價海洋》
在發布會上,專家們討論香港如何利用全球航運改革、藍色金融及海洋生態系統評估引領亞洲可持續的海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