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種出『米』埔 - 種米守護濕地與傳統

Font size:
A
A
A

米埔濕地是一片蘊藏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寶庫,亦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昔日的米埔鄉郊放眼遍佈基圍與稻田,孕育着本地傳統稻作品種。利希慎基金「種出『米』埔」計劃(計劃)承傳這份傳統,同時融入創新思維與方法,以應對當前的氣候挑戰。本專訪邀請了計劃中不同崗位的參與者,包括項目經理、策略伙伴及贊助機構總裁、農業顧問、鳥類環誌員以及社區人士,分享他們在復興米埔濕地、提升生態韌力及守護野生生物過程中的體驗與見解,體現多方協作及創新的力量,為後代守護這片非凡的自然景觀。

郭思薇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社區關顧經理

作為「種出『米』埔」計劃的項目經理,Maggie帶領團隊運用創新智慧科技與傳統農耕技術,致力恢復米埔的稻田生態系統。在這次訪談中,她分享這項復興濕地的計劃背後的創新理念及實踐策略。

計劃如何應用科技維持濕地生態的可持續性、促進氣候適應力?

米埔濕地正面對極端天氣與氣候不穩定的威脅。為提升濕地的適應力,我們引入智慧技術,遙距監測並管理水位及其他環境狀況。系統配備智慧水泵、水位感應器、太陽能板、水質監測儀器及監察攝影機,並透過互聯控制系統協同運作,自動調節水位,為多樣化的濕地生境提供最適宜的水文條件。

此外,計劃亦與香港天文台及本地大學合作,融合「社區天氣資訊網絡」(CO-WIN)與政府物聯通(GWIN)技術,建設全港首個物聯網氣象站。這項嶄新技術可即時將精準的氣象數據直接傳送至水管理系統,提升濕地對氣候變化的抵禦力。

在復興稻田過程中,如何兼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生態保育?

在修復傳統基圍(潮汐蝦塘)時,不單要注重生態成果,更要尊重文化遺產。我們特地選用本地傳統稻米品種,如「美揚粘」、「花腰仔」等淡水稻,以及較少見的鹹水品種「咸滿」,不僅保存基因多樣性,也期望能夠保育農耕文化資產。

我們亦推行雙季種植法:春夏為早季、夏秋為晚季,為候鳥提供全年覓食與棲息環境。根據我們的觀察,不同稻株對鳥類有着不同吸引力,挺立的淡水稻吸引黃胸鵐等棲枝鳥,而下垂的鹹水稻則受地面覓食鳥類如白胸苦惡鳥歡迎。透過規劃種植模式,我們真正做到促進生物多樣性!

這計劃如何評估及監測對瀕危鳥類及濕地生態的成效?

我們每月進行兩次鳥類調查,目前已錄得多達 39 種鳥類,包括重點保育物種黃胸鵐(禾花雀)。我們亦與香港水鳥環誌小組合作,在上個種植季節共環誌了 97 隻鳥,包括十隻黃胸鵐及四隻彩鷸,以追蹤牠們的數量及遷徙行為,每隻戴上腳環的雀鳥都印證了「種出『米』埔」計劃的正面生態效益。

我們亦每月量度作物的高度,以便調節管理策略。面對颱風會等農作物受損的危機,我們嘗試多元化種植,例如耐風雨的糯米品種,為鳥類及昆蟲提供穩定的蔭護環境,藉以提升生態韌力。

多方合作如何推動計劃進展?

「種出『米』埔」計劃的成功有賴學術界與本地專家緊密合作。感謝香港中文大學林漢明教授提供品種選擇與研究指導,而本地農民則分享育苗、種植技巧等寶貴實務知識。這種融合科學與地方智慧的協作模式,有助同時提升生態與農業成效。

計劃如何向公眾推廣濕地保育及社區參與?

我們透過不同渠道喚起公眾關注,包括在稻田附近設置資訊展板、學校導賞,還有自然學堂舉辦親子活動,介紹由栽種到收割整個種稻週期的活動,目標是讓公眾更認識水稻田的歷史及重要性、加深與濕地的連繫,培養社區的保育意識。

計劃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修復水稻生態系統的任務十分複雜艱鉅,現時本地農耕經驗不足,加上水資源管理難度很高,團隊需要密切監測環境、不斷嘗試及調整策略。儘管面對颱風、水位變化等挑戰,我們的細心觀察及靈活應對,總算帶來令人鼓舞的進展。我們會繼續推進「種出『米』埔」計劃,期待跟大家分享更多成果!

WWF-Hong Kong

熱心的義工於2024年12月慶祝稻田收成。由栽種秧苗以來,稻田吸引超過30種鳥類到訪,證明計劃成功為鳥類創出一片生境!

WWF-Hong Kong
WWF-Hong Kong

2024年7月,同事們忙於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稻田插秧。

合作無間 – 本地農夫與我們的同事合作無間,在本年八月初一起為晚季播種

WWF-Hong Kong

「種出『米』埔」計劃的遠大目標是為全球瀕危野生生物重建稀缺的棲息地,運用智慧水文管理技術,開發可行的管理模式。圖中是基圍16B號與稻田。

WWF-Hong Kong

於2024年8月底的稻米正茁壯生長。

WWF-Hong Kong

這套創新的智慧水文系統不僅有效維持濕地生境於多樣生物所需的理想條件,更為智慧濕地管理提供了可行示範。

WWF-Hong Kong
WWF-Hong Kong

自「種出『米』埔」計劃栽種第一批稻苗後,已錄得多種物種在稻田出沒,包括瀕臨絕種的黃胸鹀、本地關注物種彩鷸,還有白胸苦惡鳥。

何宗慈 利希慎基金總裁

Lee Hysan Foundation

承蒙我們的策略夥伴及贊助利希慎基金會的慷慨支持,「種出『米』埔」計劃得以種出成果。利希慎基金屹立於香港超過50年,致力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建設更美好的香港。基金總裁何宗慈分享她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見解。

為何選擇支持「種出『米』埔」計劃?

環保為利希慎基金五大關注範疇之一,而米埔是國際重要濕地,是瀕危物種的生境,亦是無數候鳥的中轉站。WWF透過智慧水文系統管理米埔濕地,與基金資助方針不謀而合。我們希望透過資助,可以幫助米埔自然保護區應對極端天氣,更可為未來北部都會區建設的濕地保育,提供有用參考。

在創造生態效益之餘,我們亦期望恢復傳統水稻種植,活化米埔豐富的文化遺產。此舉不單向本地歷史致敬,亦為瀕危物種創出一片重要的新生境。為確保計劃成功,我們特地邀請國際知名農業專家林漢明教授,就可持續水稻種植技術提供專業指導。

您認為企業在推動環保方面應該扮演甚麼角色?

在環境轉型中,企業應積極擔當推動者。我們先要「做得更多」-策略地將資金用得其所,推進生態轉型。舉例說,利希慎基金與香港房屋協會合作,於兩個屋邨推行社區回收計劃、設立義工平台,藉此培養居民回收習慣並持之以恒。我們繼而要「做得更好」-利希慎基金與社企合作,聘請於街頭執拾紙皮的老友記,讓他們有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及穩定的收入。我們更安排學生參與分類回收的塑膠,促進跨代共融。這些實踐展示企業在協助社會應對挑戰的同時,為環境創造具意義的影響力,實現真正的共益價值。

您對未來企業與社區合作推動環境保護有何建議?

就企業與社區協作,我們建議「4C」模式。我們相信,企業應與多元夥伴「Co-create」共同創建解決方案,「Connect」聯繫人才與資源創造共享價值,透過跨領域「Collaborate」協作融合不同觀點,集結志同道合的資助者「Co-fund」共同資助,聚沙成塔擴大影響力。此框架可促進真正的夥伴關係,當中企業不僅是支持者,更是可持續發展的推手,與社區共創長遠的環境與社會價值。

Lee Hysan Foundation
Lee Hysan Foundation

在WWF管理層帶領下,利希慎基金項目團隊於2025年初到米埔自然保護區實地考察。團隊於觀鳥屋欣賞候鳥遷徙(下圖),並沿木棧步道探索紅樹林美景。

Lee Hysan Foundation
Lee Hysan Foundation

在了解項目最新進展後,利希慎基金項目團隊獲贈從稻田收集的乾禾穗製作的創意裝飾品,象徵稻米作為香港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林漢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

Lam Hon-Ming

「米埔」二字,意指「稻米之地」,正好映照出香港往日農業繁盛的歷史。然而,於今天重新引入本土稻米,實非易事。我們邀請了項目顧問:農業科學家林漢明教授,分享他對復興水稻種植、將原生稻種回歸祖源濕地的見解。

在香港復育水稻種植,如何有助承傳農業遺產及傳統知識,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香港恢復本土水稻耕作,不僅是保育我們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更是推動未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昔日的香港,水稻田處處可見,超過八成農耕地用於種植水稻,水稻文化更是農村社區的核心特色,尤以新界地區最具代表性。傳統的耕種作業結合適應本地環境的原生品種,展現代代相傳的農耕智慧與社會的獨特風貌。

即使面對都市發展、農地流失及本地原生水稻品種逐漸消失等挑戰,水稻復育在文化保存及生態保育上仍具深遠意義。儘管復育水稻以保育農業傳統為本,但我們的努力亦同時提升環境韌力、促進生物多樣性,並體現對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理念。

面對這些挑戰,環境壓力及資源限制如何影響水稻品種的選擇?

選擇水稻品種時,首要考慮能否適應本地土壤及氣候條件、是否具抗逆力等,以適應環境壓力。由於不少原生品種已難以找

到,我們需要從種子庫及鄰近地區尋找合適種子,並只選用最能應付香港自然條件的品種。考慮到耕地面積有限、土壤退化等限制,品種選擇亦需務實,傾向採用成熟且適應力強的品種,而非實驗性的類型。這種策略有利推動可持續的小規模耕作,平衡綠色農業及碳排目標,確保稻作在本港條件下依然可行。

水稻種植如何促進香港濕地保育?

香港濕地是極具價值的生態生境,對水鳥等野生物種尤其重要。在濕地種植水稻,不但能提升生態食物鏈、維持生物多樣性,並支援濕地管理工作,推進多項保育目標。

挑選適合濕地耕作的水稻品種,必須顧全農業生產力及生態效益,確保農作物生長不會破壞原有生境質素,同時適應獨有的水文條件。這個項目正是發揮環保水稻種植作為濕地保育工具的潛力,加強脆弱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同時延續及活化農業遺產。

Lam Hon-Ming

林漢明教授檢查稻米種子情況

Lam Hon-Ming
Lam Hon-Ming

林教授參觀西灣本地水稻種植計劃

WWF-Hong Kong
WWF-Hong Kong

本地鹹水稻種-「咸滿」

Maggie Kwok/WWF-Hong Kong
Maggie Kwok/WWF-Hong Kong

淡水稻種-「美揚粘」

Lam Hon-Ming
Lam Hon-Ming

本地淡水稻種-「花腰仔」

周家禮 香港鳥類研究社主席

WWF-Hong Kong

米埔的稻田位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候鳥旅程中不可或缺的覓食與休息地。為監察濕地如何支援鳥類遷徙,並為未來保育策略提供依據,我們透過鳥類環誌追蹤雀鳥的行蹤及生物資訊。香港鳥類研究社主席周家禮,與我們分享環誌工作於「種出『米』埔」計劃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鳥類環誌:重要的保育工具

鳥類環誌一般是在鳥類腿部套上獨特編號金屬環,以追蹤雀烏的遷徙模式。專業的環誌人員須接受嚴格訓練並持有漁農自然護理署簽發的許可證,確保鳥類福祉及安全。在遷徙期間於重要地點收集的數據可與各地的環誌人員們交流分享,可用作支援重要的保育研究及有助於野生動物管理決策。

鳥類環誌數據如何提升「種出『米』埔」計劃的成效?

長期收集的環誌數據,讓我們可以細察候鳥的遷徙策略及利用生境的情況等。這些科學數據有助制定相應的保育措施,確保米埔稻田能夠成為合適的中途地,為目標鳥種提供所需的生境和補給。關鍵中途站的功能。這種以實證為本的管理方式,不僅提升本地以至區域層面的生境管理水平,亦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以更有效保護鳥類及濕地生境的未來。

在「種出『米』埔」計劃的鳥類環誌行動中,有沒有發現具代表性的候鳥?

有的!我們錄得多種具指標性的候鳥物種,當中特別值得提及的是正面臨中度本地滅絕風險的彩鷸及極度瀕危的黃胸鵐。這些鳥類依賴米埔的稻田,作為遷徙中的重要停歇站。經精心管理的淡水生境及稻田環境,可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及安全庇護,讓鵐、鷸等等的遷徙鳥類能夠補給。牠們的持續出現,印證了經主動管理的生境具有寶貴的生態價值。

鳥類環誌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水稻耕作對鳥類生態的影響?

鳥類環誌是一項核心研究工具,能幫助我們掌握個別雀鳥的遷徙路徑、族群趨勢及存活率。透過分析環誌數據,我們能評估以保育為本的稻作方式如何實質惠及遷徙物種。例如,將稻米收割時間配合候鳥遷徙高峰期,可提供更豐富的食物資源。這些研究數據有助我們完善生境管理策略,彰顯可持續農業對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此外,鳥類環誌亦促進國際間的資訊共享,讓保育行動跨越邊界,合力守護候鳥的遷徙路線。

在稻田進行鳥類環誌有甚麼特別需要注意之處?

在野外進行環誌工作時,安全及準確是首要原則。所有環誌員都經過嚴格訓練,並獲漁農自然護理署頒發許可。在操作過程中,我們要小心處理雀鳥,迅速採集生物特徵數據,如體重、翼長等,並為鳥隻戴上輕巧、具獨立編號的腳環,然後即時將牠們安全放回大自然。我們嚴格遵守操作守則,務求將鳥類所承受的壓力降至最低,時刻以牠們的福祉為首要考慮。

WWF-Hong Kong

環誌人員會小心翼翼地解開被特製霧網捕捉到的雀鳥,並在短時間內為牠們戴上一枚小小的腳環,以便作個體識別和監測。

Orca Yu

環誌員正在拍攝於「種出『米』埔」計劃期間旱季中的每週調查,圖中正為剛完成環誌的斑文鳥拍照紀錄。

Shion Po 「MeeliMami認真去玩」親子活動專頁創辦人與她的女兒Elly

「永續育兒」融合了育兒的樂趣與環境保育的理念,讓孩子從小建立起守護生態的價值觀。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有意識選擇與身教,父母能培養出關愛大自然、願意保護地球的下一代。帶孩子體驗插秧,不僅是有益身心的親子戶外活動,更是一堂融合自然教育的環境課。我們請來了人氣親子社交專頁「MeeliMami認真去玩」創辦人Shion分享她一家在稻田的體驗,以及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帶進日常育兒生活中。

走進稻田,就像踏入天然的『波波池』,每一步都是挑戰,若稍不慎在稻田摔倒,就會滿身泥巴。但對大小朋友來說,這正是刺激好玩之處。孩子們起初都笨手笨腳,要拉着大人的手,小心翼翼在田間行走;但沒多久,他們就適應過來,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幫忙在四周除雜草。

在照顧秧苗的過程中,父母往往比子女更為緊張,因為小朋友還未了解,即使一不小心踩斷或踩倒成長中的秧苗,就白白浪費之前大家插秧及栽種的心血。

生境多樣性對生態保育十分重要。如果我們能投入資源,在特定鄉郊地區恢復耕作,不單能為野生生物提供食物及生境,亦能透過實地體驗農務,教導孩子食物「從農地到餐桌」的過程,他們會對食物更珍惜及感恩。

我的小小心得是:父母可以依照自己與子女的興趣,選擇合適的戶外活動。這不僅可以增進家人溝通、減少使用電子螢幕的親子時間,在一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更深入了解彼此的個性及喜好,增進家庭感情。

只要子女不太抗拒,家長就應多鼓勵他們多與自然世界接觸、欣賞大自然的美好,既可紓緩壓力,亦能培養他們感恩之心、觀察力,以及對人與環境的同理心,這對孩子的品格成長具有深遠影響。

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我們很容易忽略自然美景,甚至對污染及環境破壞行為習以為常。若我們從小就透過感官體驗及實地考察引導子女認識大自然,保護自然世界就能潛移默化,轉化為他們的自然本能,讓他們自覺成為自然守護者。

WWF-Hong Kong
WWF-Hong Kong

親子農耕樂: 參與我們的導賞教育團及 「自然學堂 」的稻田體驗活動,家長與子女可實地體驗農耕,同時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WWF-Hong Kong

從實踐中學習-小小自然愛好者Elly協助清除雜草,維護稻田

WWF-Hong Kong

Elly充當小幫手,與Maggie一起為稻苗量度高度並記錄稻田數據。

立即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