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WWF-Hong Kong
Font size:
A
A
A

香港水域蘊含着豐富多樣的棲息地及物種,但因急速發展、日益頻繁的海上交通、以及海洋污染等問題,持續面臨嚴重威脅。全球領袖及保育人士呼籲於2030年前將全球3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為實現這個目標、守護香港的海洋瑰寶,我們必須立即行動。

今年,我們的海洋保育團隊着力復甦海洋生態系統,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修復重要棲息地,特別是對海洋生物及維持生態平衡尤其重要的珊瑚群落和海草床。我們亦積極保護南大嶼山水口沙坪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鼓勵公民科學家參與,協助應對本地水域的海洋垃圾危機;當然亦透過推動社區參與海洋保育行動,提升公眾教育。

群策群力 重燃海洋生機

珊海無盡

香港水域的珊瑚群落正面臨多重威脅,連帶影響眾多海洋物種的棲息地。2023年6月,本會與香港中文大學的珊瑚學院合作,啟動為期三年的「珊海無盡」保育行動,以科學方法,善用本地資源及運用基於自然的方案,積極修復珍貴的珊瑚群落。

在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IPX Corporation (Hong Kong & Macau)及Patagonia的支持下,我們提升了珊瑚育養設施,於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增設兩個珊瑚育養系統,使我們能夠同時容納及照料超過250塊被拯救的珊瑚碎塊,為珊瑚恢復健康提供最佳條件。

過去一年,我們得到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舉辦了多場珊瑚修復及訓練工作坊。為籌備工作坊,我們先安排了三場潛水試點活動,邀請60名資深潛水員及水肺潛水教練對活動流程進行評估,最終目標是讓公眾潛水人士能親眼見證珊瑚學院專家如何將在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所培育的珊瑚,用於修復赤門海峽退化的珊瑚區。

WWF-Hong Kong

與中大珊瑚學院合作的「珊海無盡」保育行動於 2024 年進入第二個年頭

WWF-Hong Kong

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今年新增設二套珊瑚育養系統

義工潛水員參與我們的珊瑚修復及訓練工作坊,獲得實地拯救珊瑚的實戰經驗

自2023年7月以來,我們在修復珊瑚方面取得顯着進展。海洋保育團隊與珊瑚學院緊密合作,成功拯救並培育超群策群力重燃海洋生機過500塊珊瑚碎塊,其中385塊已成功移植到吐露港及赤門海峽。這些成果都是有賴團隊對水質的持續監測及珊瑚育養系統的擴建,讓我們更接近移植1,000塊珊瑚碎塊的目標,並為持續的保育工作奠定基礎。

我們堅信,「珊海無盡」行動將對本港珊瑚棲息地的修復產生積極影響,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能守護海洋生態,讓海洋再次煥發生機。

WWF-Hong Kong

至今已有385塊珊瑚碎塊成功移植到吐露港及赤門海峽

海下灣珊瑚教育活動

公眾教育是我們的修復珊瑚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年內,我們舉辦了多項教育活動,以宣揚及促進「珊海無盡」珊瑚保育行動。

在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下,我們的教育團隊啟動為期18個月的珊瑚修復教育計劃,希望將珊瑚保育意識帶進校園及社區,讓更多人了解保護重要海洋生物及其棲息地的重要性。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作為認識珊瑚及海洋保育的多元學習基地,是這次行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至今,計劃已製作了一系列教育展板,展示在中心的珊瑚育養缸旁,讓訪客清楚了解中心內的珊瑚修復工作。團隊亦編排了免費生態導賞活動,幫助參加者認識珊瑚保育,並參與公民科學活動。

我們亦為中小學教師舉辦專業發展工作坊,提供工具及策略,好讓他們在本地學界有效傳遞保護珊瑚的訊息。我們的緊密合作夥伴:珊瑚學院的珊瑚修復專家,亦獲邀擔任客席講師,分享拯救珊瑚的經驗。

我們正製作各種教育資源,包括海報及影片,宣揚海下灣海岸公園珊瑚研究及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我們亦為學校及社區團體特別設計教材,如珊瑚為題的桌上遊戲及教案。

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新設的珊瑚養育缸,令我們的教育項目生色不少,參加者透過體驗活動,有機會近距離探索充滿生命力的海洋生態系統,更深入認識我們的珊瑚修復工作。

WWF-Hong Kong

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的珊瑚育養缸旁展示了一系列全新教育展板

WWF-Hong Kong

教師們坐上玻璃底船觀賞海下灣的珊瑚群落

WWF-Hong Kong

學生近距離認識珊瑚的育養過程及生態功能

WWF-Hong Kong

老師們參觀我們的研究設施及珊瑚育養缸

重振海洋生態:第三期「惜海洋續未來」

承蒙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我們於2023年啟動「惜海洋續未來」項目第三期活動,目標是透過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重振海洋生態系統。項目重點之一是開展先導研究,嘗試修復香港的海草床。

海草能保護海岸線,並為多種海洋生物提供重要棲息地及覓食地。即使海草覆蓋的全球海底面積僅少於0.1%,但其碳存量卻佔海洋總碳存量的10%。可惜,全球的海草床備受威脅,以每年7%的驚人速度消失。而香港的海草生境亦受着高速發展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壓力影響。

過去一年,我們除了提高公眾對海草的認識,亦策劃了一系列主動保育行動,致力保護香港的海草床。當中,我們聯同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Juan Diego Gaitan Espitia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合作,探索修復本地海草床的有效方法。

為教育公眾並吸引更多人參與拯救海草的行動,我們在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設立了海草育養系統,並邀請公眾參與海草床修復先導研究工作坊,讓參與者透過實地調查親身了解海草床的重要性。同時,我們製作了指南,包括辨認海草的小貼士及划獨木舟的指引,為划艇人士提供保護海草及環境的建議。

WWF-Hong Kong

海草為馬蹄蟹等多種海洋物種提供重要棲息地

WWF-Hong Kong

參加者一家大小在海草修復先導工作坊期間,幫忙修復西貢的海草床

WWF-Hong Kong

海草是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一員,有助維持生態平衡 海洋核算框概念及在中國內地的應用潛力

此外,項目亦關注海洋生態服務核算、倡議策略性海洋空間規劃,並促進有效的海洋管治。

海洋浩瀚無邊,全面了解大灣區海洋生態系服務的特性及價值,有助於制定更周全的發展規劃。年內,本會與WWF中國分會以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韓寶龍博士合作,開展了一項區域海洋核算研究,將海洋核算結合GEP框架,幫助量化氣候調節及生態旅遊等生態系統服務對社會及經濟的貢獻。

研究初步指出,根據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核算概念,大灣區沿海生態系統每年可為區內貢獻高達人民幣4.9萬億元的生態系統服務,反映計量海洋環境整體經濟及生態價值的重要性。藉這項先導研究,本會與韓博士的團隊展示如何實際應用有效的海洋空間規劃及配合國家發展的保育政策。

2024年7月,我們籌辦了研討會,介紹GEP框架及以上研究。同年10月,我們於深圳舉行的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主持了一場分會論壇,分享初步研究成果。研究結果為香港的海洋空間規劃締造了重要的背景資料,並有助推動有利自然與社會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WWF-Hong Kong

本會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在論壇上分享見解

WWF-Hong Kong

在深圳舉行的2024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海洋價值核算助力大灣區海洋保護分論壇

WWF-Hong Kong

與會者於有關以海洋核算框架量化香港藍色資本的工作訪研討會上,探討海草是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一員,有助維持生態平衡 海洋核算框概念及在中國內地的應用潛力

連繫水口 創新保育

2018年,本會開始在大嶼山水口進行生態調查、公眾教育及積極舉辦社區參與活動,逐步建立以社區為本的保育方向。今年,我們開展「珍『識』水口」及「智慧水口」兩個保育項目,透過加強社區參與、教育及遊客管理,協助制定水口的整體管理計劃。

珍「識」水口

「珍『識』水口」計劃由本會、信和集團及Clearbot聯合推行,為期三年,旨在讓公眾認識並欣賞水口的生態之美,並嘗試運用創新技術清理海洋垃圾,以保護該區珍貴的自然棲息地。

我們舉辦了多場壁畫設計工作坊,邀請當地村民與本地藝術家共同創作,展現水口文化及生態特色的壁畫。完成的四幅壁畫呈現了水口村的日常生活、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為社區增添活力。

在今年夏天的遊玩旺季,我們於水口設置教育攤位,並派發蜆類保育尺,提醒遊人切勿帶走體型過小的蜆,以減低掘蜆活動對當地生態的影響。我們還組織了學校導賞團及清理沙坪活動,邀請本地學生擔當保育及可持續發展大使,增強他們對環境保育的意識。

WWF-Hong Kong

我們透過社區參與活動、公眾教育及棲息地管理,多管齊下推動水口保育

WWF-Hong Kong

學生親身體驗海洋保育工作

智慧水口

「智慧水口」計劃獲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支持,主要運用空間監測及報告工具(SMART)平台透過無線物聯網(IoT)技術遙距收集遊客及環境數據。

我們在水口沙坪兩個入口處安裝了紅外線感測器的人數計算系統,以收集每天進出的遊客數據。同時,我們亦裝設了水位傳感器,持續監測水位變化。這將有助於我們日後估算未來熱門掘蜆日子,方便進行遊客管理。

此外,我們亦向參與調查的掘蜆人士派發追蹤器,運用全球定位技術記錄遊客的逗留位置及時間數據,以識別人類活動是否與馬蹄蟹棲息熱點重疊,進而評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制定更有效的環境管理策略。

我們亦開展遊客管理試點研究,試行設立馬蹄蟹生態敏感地區,以檢視遊客進出該區域的頻率和探討改善水口遊客管理的可行措施,從而更好地保護當地的生態資源。

WWF-Hong Kong

我們在水口沿岸設置水位感測器,全天候監測水位,收集潮汐變化的即時數據

WWF-Hong Kong

遊客人數計系統利用紅外線感測器,收集每天進出水口沙坪的遊客數據

再思藍色經濟 實現可持續海洋

過去一年,我們透過重點項目和活動,推廣可持續藍色經濟。通過環保海鮮週及可持續海洋研討會等活動,我們促進商界與保育界之間的合作以保護海洋。

環保海鮮週
2024年1月,我們舉辦了環保海鮮週,希望提高公眾意識,並為市民日常購物消費提供方便明智的選擇。為期一星期的活動以「饗往未來」作號召,聯同多間本地企業合作,包括環保海鮮企業會員計劃的十家企業及旗下超過220間門市,展示他們的環保海鮮產品。
Asia-World Expo

本會代表於環保海鮮週鼓勵大家選食環保海鮮並分享見解

可持續海洋研討會
2024年6月21日,我們舉辦了可持續海洋研討會,討論海洋保育的挑戰。我們的公司會員及環保海鮮企業會員亦參與其中,就如何融合海洋保育及企業可持續發展積極討論交流。
WWF-Hong Kong

可持續海洋研討會匯聚各界持份者,探討發揮企業可續發展與海洋保育的協同作用

ReThink 2024
我們很榮幸擔任ReThink HK的內容合作夥伴,帶領可持續藍色經濟、自然向好發展等專題小組討論。不同行業領袖為與會者帶來啟發,而我們的攤位亦促進了各方討論及探討合作機會,反映公眾日益關注大自然保育及保護生物多樣性。
WWF-Hong Kong

座談會期間探討可持續海洋資源管理和藍色經濟長遠發展的策略

清理鬼網及廢塑膠:解決本港海洋廢物

2023年12月,我們進行了「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力挽狂瀾―海廢循環攻略」計劃,動員不同社群協力清理禍害連連的海洋垃圾和鬼網。計劃包括「海廢X珊瑚普查行動」及「Oceannovator」兩大部分。

「海廢X珊瑚普查行動」獲得漁農自然護理署及香港珊瑚礁普查基金的支持,擴大現有年度珊瑚普查的範圍,加入海洋垃圾數據收集。參與調查的公民科學家接受培訓,並可參加有關修復珊瑚、海洋垃圾及清除鬼網等主題的工作坊。

Oceannovator結合各方持份者的力量,共同開創新方案回收海洋垃圾。計劃由4月的論壇展開,一同探索將海洋垃圾轉廢為材的新方法。升級再造能手、清理鬼網的義工隊等持份者各出其謀,努力為本地海洋垃圾找出路。

Dickson Wong

公民科學家潛水進行珊瑚普查,並收集海洋垃圾數據

立即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