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及濕地

John and Jemi Holmes
Font size:
A
A
A

過去一年,本會繼續加強米埔濕地的保育工作,致力維持米埔自然保護區作為世界級濕地保育的典範,讓各界人士認識。米埔基礎設施改善工程自2023年11月竣工後,我們的區域濕地培訓及公眾教育能力得以提升,同時亦擴大了我們教育項目及公眾宣傳活動的範疇。米埔自然保護區作為學習及共享中心,繼續走在區內濕地保育的前沿,協助鄰近社區及大眾體驗濕地,推動大眾一同保衞大自然。社會的根本,能創造可持續發展、欣欣向榮的未來。

提升本地濕地保育能力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為應對環境及社會挑戰帶來新希望。本會積極推動採用NbS加強城市建設項目,尤其是發展在即的北部都會區。米埔就是NbS的好例子,亦是啟發城市發展界別的專業人士、學者及學生的參考案例。隨着NbS日益受社會關注,我們於本年度擴大培訓範疇,促進社會各界就保育議題共享知識及積極交流。

我們在年內於米埔自然保護區舉辦了八場培訓活動,向164名優秀的本地參與者傳授知識技能,以助他們為可持續環境管理及城市發展作出貢獻,而其中兩場更專為香港園境師學會(HKILA)及香港建築師學會(HKIA)的城市規劃專家而設。

HKILA的代表團在米埔舉行的培訓中,首先認識鳥類及其遷飛區的基本資訊,再了解本會的濕地保育工作及如何通過棲息地管理來造福野生生物。在最後的共創工作坊中,我們以新田科技城為研究個案,探討該項目規劃的可行優化方案,藉園境設計策略盡量減低對生態的影響,並將保育考慮納入建設規劃之中。

另一場為HKIA舉辦的培訓課程,參加者討論了濕地管理及斯科特訪客中心的基礎設施升級,並探討中心內的可持續設計實踐及各種綠色元素,包括設計團隊如何減少中心的碳足跡。

我們亦為培養未來環境管理人才出一分力。於1月及3月,我們分別接待了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理學碩士課程及氣候大使項目的學生,透過講座及實地考察,向他們介紹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水鳥及濕地保育知識。

WWF-Hong Kong

香港建築師學會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創會主席黃錦星先生GBS、JP(左一)與其他參與者探索米埔自然保護區的自然風貌與生態

WWF-Hong Kong

香港園境師學會代表團在斯科特訪客中心參與共創工作坊

WWF-Hong Kong

香港大學氣候大使項目的學生到米埔考察

為本港鄉郊發展制訂NbS標準

我們相信,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提升生物多樣性、創造更宜居社區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作為第一步,我們致力推動本港鄉郊地區採用NbS。今年,我們與奧雅納合撰研究報告《Designing a Sustainable Rural Township With Nature-based Solutions》,分享將NbS融入本港鄉郊規劃的實用見解。報告以大嶼山梅窩為研究點,提出六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展示NbS如何有效融入香港的鄉郊地區。我們於4月17日在斯科特訪客中心發布該報告,並舉行了發布會及討論環節,讓環保、公用事業及城市規劃領域的領袖就運用NbS規劃香港鄉郊地區交流見解。

WWF-Hong Kong

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與一眾參與討論環節的專家以及本會及奧雅納代表於4月17日舉行的研究報告聯合發布會後合照

加深大灣區對NbS的認識

為填補認知不足、提升大眾對NbS的認識,本會於年內製作了兩份資料冊。2024年2月,我們出版了《採納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建設更美好香港》,希望社會更深入理解NbS,當中展示NbS可應用於香港及大灣區的例子,以及介紹在米埔濕地及海洋保護區採用NbS干預措施的案例,並為在香港實行NbS策略提供建議。

隨後,我們在滙豐銀行的支持下於2024年5月出版了《建立韌性大灣區―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此資料集為持份者提供有關NbS概念資訊、大灣區當前環境狀況、相關政策及於大灣區採用可行方案等分析及見解。我們亦在深圳舉行的大灣區NbS研討會介紹資料冊的內容,促進討論如何在地區內推動NbS融入主流。

文賢繼博士分享以米埔濕地作為NbS研究案例

濕地搖籃:創出蓬勃濕地生態

為期三年的濕地搖籃計劃於2024年6月30日劃上圓滿句號。在計劃的最後一年,75名參加者推展他們創新的方案,幫助本港濕地展現蓬勃生機。四大領域的行動小組經過在多個工作坊的深入鑽研,逐步將創意付諸實行。以下是他們的努力成果:

濕地搖籃回顧展覽@中環街市
濕地搖籃計劃於6月下旬在中環街市舉行回顧展覽,展示項目經過三年耕耘的最新進展、關鍵行動及所累積的豐碩研究成果。為期兩天的展覽活動吸引超過950名參觀者,他們從資訊展板及影片了解計劃的多種成就,更可率先欣賞《米埔奇談》繪本冊,收集印有濕地生物繪圖的紀念卡。我們更於6月22日特地舉行慶祝活動,頒發感謝狀表揚計劃合作者、參加者及支援者的努力,並互相交流計劃的最新動態,分享過去三年的難忘點滴。

濕地搖籃參加者在中環街市向超過950名參觀者展示項目成果

哺乳類動物-水獺人工巢穴設計徵集
「水獺人工巢穴設計徵集」邀請各界設計切合本港水獺喜好及棲息習慣的巢穴,並讓方案可供其他后海灣濕地借鏡及應用。徵集活動共收到由64位不同背景參加者組成18個團隊的設計方案。七個入圍團隊可進入探索及構思階段,其中兩個獲選設計在協作單位MUDWORK Studio助力下建成,並裝設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內。兩所新巢穴已吸引到紅頰獴、蛇、鼠及雀鳥等濕地野生生物使用。我們熱切期待歐亞水獺到訪,希望這次活動能增進保育本地水獺的成效。

「Ada & Howie」團隊在MUDWORK及本會帶領下把他們設計的水獺人工巢穴安裝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內

水獺活動與繪本設計
這本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合作創作的繪本,是學生於水獺宣傳與繪本設計活動的成果之一。充滿創意的《米埔奇談》在短短九星期內完成,藉故事讓公眾深入認識本港獨有的歐亞水獺。
WWF-Hong Kong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學生與濕地搖籃團隊分享他們的繪本冊設計

合力修復濕地

承蒙滙豐銀行慈善基金的資助,滙豐銀行與本會合辦「濕地注能」計劃,旨在利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應對社會挑戰,同時為人類與大自然保護及修復生態系統。

計劃透過米埔濕地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探討創新NbS方案並進行測試,主要目標包括修復生態連通性以支持生物多樣性、透過有利生態的魚塘管理方式推動可持續水產養殖,並盡量提升碳匯以減緩及抵禦氣候變化。今年夏天,我們舉辦了多項社區活動:

米埔注能 慶祝成果
滙豐銀行的義工與米埔社區人士聚 首,一同在兩個修復好的基圍慶祝種 植本地紅樹一周年,推動藉自然為本 的方法提高社區的氣候抵禦力,同時保存文化傳統。

滙豐銀行的義工與米埔社區一同慶祝種植本地紅樹一周年,並在修復好的基圍(左)合照留念

米埔生態遊及魚塘體驗
8月3日,我們為本地社群舉辦生態遊及魚塘體驗活動,讓參加者體會米埔的塘魚文化及獨特的生態系統。活動得到民政事務總署、元朗大會堂、滙豐銀行義工團及滙豐銀行慈善基金的支持,吸引超過100名市民參加,從活動中學習濕地知識、一睹放牧的水牛及了解水獺的習性。他們更到私營魚塘參觀,認識不同魚種的養殖方法及場內的果樹,更可即場體驗採摘果實,度過豐富難忘的一天。

滙豐銀行的義工幫忙小朋友從當地農民種植的果樹上採摘新鮮的火龍果

「由魚塘到餐桌」行動
本會位於新田的實驗魚塘成功將魚苗培育成重達1.5公斤的魚。滙豐銀行的義工團隊到魚塘了解塘魚養殖文化,並合力捕撈388條鯇魚,供惜食堂製成2,209份營養飯餐。

魚塘在收取魚獲後會抽走塘水,降低水位以供鳥類及哺乳類動物到來覓食。活動展示生態魚塘管理策略成功之處,可保護濕地免受氣候變化影響,同時提供生物棲息地,並為消費者帶來健康環保的本地魚選擇。放牧的水牛及了解水獺的習性。他們更到私營魚塘參觀,認識不同魚種的養殖方法及場內的果樹,更可即場體驗採摘果實,度過豐富難忘的一天。

滙豐銀行義工團到魚塘合力捕撈鯇魚,供惜食堂廚房製成2,209份飯餐讓本地社群享用

結合科技與自然:智慧濕地

過去一年,智慧濕地計劃在加強米埔自然保護區管理及保育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本會正進行為期兩年的「智慧濕地—結合傳統與創新科技的管理」項目,運用先進的物聯網感應器提升濕地管理。感應器可以監察濕地水文及水牛行蹤,為水位及植被管理提供資訊數據,以便營造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有利條件。憑着在米埔應用智能技術的經驗,我們為本地、內地及全球濕地管理人員及持份者舉辦實體及線上技術分享會,探討物聯網在濕地管理的應用潛力。除分享會外,我們亦安排本地團體到來實地考察,觀摩物聯網應用系統的裝設,以協助濕地的實地管理工作。

另外,我們正在保護區的關鍵地點試用人群及車輛感應計算器。這些技術有助管理訪客人流,減低人為影響,保護自然環境,同時確保訪客與野生生物安全。

為進一步擴大技術整合,我們在濕地的策略位置額外安裝兩台實況攝影機,即時傳輸錄像,讓不同使用者更有效觀察及了解濕地生態狀況。這不僅提高我們的監測能力,亦可提升我們的教育項目及公眾參與保育的機會。

展望未來,我們會在未來一年擴展應用智慧措施,創新及開發更多尖端方案,以更有效保護及管理香港重要的濕地生境。

Henry Lui / Green Power

各地濕地管理人員到米埔自然保護區實地考察,交流應用智慧科技加強濕地保育

WWF-Hong Kong

一號觀鳥屋安裝了人群感應計算器,提升訪客管理

WWF-Hong Kong

水牛身上的追蹤器有助提高牲畜及植被管理成效

WWF-Hong Kong

實時水位水質感測器大大提升環境監測效率

WWF-Hong Kong

實況攝影機捕捉到黑臉琵鷺夜間在8a號基圍出沒的情況

結合跨地域力量:推展水鳥保育

年內,我們順利完成亞洲水鳥保育基金資助的四個項目,包括對南韓的黑叉尾海燕繁殖種群進行覓食生態學研究;對中國山東省的青頭潛鴨進行繁殖調查及保育工作;以及於印尼亞齊省開展兩個遷徙水鳥保育項目。本會團隊亦透過實地考察為印尼的受資助團體提供技術支援及參與保育工作,如野外調查、社區參與及公眾外展活動等,從而提升保育影響力。

促進區域知識共享

於6月,我們的濕地保育及教育團隊在斯里蘭卡舉行的國際濕地夥伴網絡(WLI)亞太地區會議上,展示他們對米埔自然保護區的努力。WLI是一個以濕地教育中心為重點的國際網絡,本會長期作為其中一員,積極參與這項別具影響力的活動。

這次會議匯聚了政府部門、從事濕地管理及教育的非政府組織、來自沿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國家及地區代表。WWF代表團在會上介紹新落成的賽馬會米埔斯科特訪客中心,並與當地社區及區域濕地管理人員分享我們在濕地保育及棲息地管理方面的心得。我們亦參與在科倫坡市(全球首個獲列為拉姆薩爾濕地城市的首都)濕地公園Diyasaru Park舉行的展覽,團隊更從該市的城市規劃措施中學習,期望日後應用到保育工作中,促進本港濕地欣欣向榮。

WWF-Hong Kong

WWF代表在國際濕地夥伴網絡亞太地區會議上分享我們的濕地教育工作

WWF-Hong Kong

Diyasaru Park是位於科倫坡市的濕地公園。科倫坡是全球首個獲列為拉姆薩爾濕地城市的首都。我們的代表從該市的城市規劃經驗中學習,以助我們為濕地保育作出貢獻

立即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