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探討香港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與專家對話

WWF-Hong Kong
Font size:
A
A
A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在三月發布《香港生物多樣性現狀2025》,這份全面的報告揭示了本港野生動物保育令人擔憂的趨勢。部分野生動物棲息地(特別是低地生境)正面臨城市發展帶來的威脅,導致眾多物種面臨本地絕種的風險。

這項報告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領導下,由24位本地生態學家和專家共同協作,評估了886個物種的保育狀況,結果顯示超過25%物種面臨本地絕種風險,並識別了受保護區域以外的27個關鍵生物多樣性熱點。鑑於大型發展項目為脆弱的低地生境帶來的壓力有增無減,這項重要研究為各界持份者提供了關鍵參考,有助於制定政策決策和保育策略。

我們有幸與這項研究的幾位核心成員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保護香港豐富自然遺產的願景和熱忱。

WWF-Hong Kong

本地專家及生態學家濟濟一堂為本研究出謀獻策,提升野生動物保育

主編

陳輩樂博士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總監
1. 有甚麼原因讓WWF於此時推出此項生物多樣性研究?

首先是時間問題。香港在過去類似的系統性地研究並結集出版,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期間香港的自然環境經歷了重大轉變,我們的郊野公園內的樹木固然更趨成熟,然而在非受保護地帶,都市化卻日趨嚴重。

政府近期宣布的超大型規劃及發展項目,以北部都會區為首,以及明日大嶼等,將顯著改動鄉郊地區地貌。隨著這些項目即將啟動,我們認為必須盡快辦別本港稀有物種及棲息地分布作出評估。因為這些資料對於生態保育來說是重要指標,將有助我們更有效分配時間及保育資源。

以上評估對於決策者及城市規劃師在發展規劃時保育物種及需特別關注的棲息地特別有用。大家對於本地如塱原、米埔等具生態價值的地點均耳熟能詳,然而亦有不少只為生物學家等所認識的重要地點一直被人忽視,連帶其相關的重要物種亦未為人所認識。故此這項研究特別強調這些一直不被人注意的「滄海遺珠」。

2. 研究指出,26%的物種有本地滅絕危機。這對於本港的生物多樣性有甚麼影響,或帶來甚麼啟示?

這項研究結果令人憂慮,代表著每四個本地物種之中,有一種面臨本地滅絕。經常有錯覺以為由於郊野公園覆蓋廣泛,本港的陸生生物多樣性已得到充足保護,其實並不盡然。本次研究發現不少面臨本地滅絕危機的物種居於具有最有發展壓力的地帶,例如低地或淡水沼澤等,這意味著兩項重要啟示:這帶來兩個重要啟示:現時的保育資金和工作應更多針對受威脅的棲息地和物種;其次,目前的保育區覆蓋範圍未能完全保護本地的生物多樣性,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保育策略和關注重點。

3. 你期望報告面世可以為本港未來的保育政策或發展計劃帶來甚麼影響?

事實上,現有對「生態補償」的觀念需要被重新審視。不少棲息地比如成熟的森林及天然溪流其實難以被重塑,若這些棲息地遭到擾亂或被摧毀,依賴其生存的物種亦難以再覓地而遷;至於本港正在萎縮的農田及淡水沼澤,雖然理論上能夠複製,然而要由於許多現存的地點已經被開發或計劃開發,要再找到適合進行這類修復工作的地點十分困難。

臨近本港新一期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BSAP)即將推出,我們期望這份報告能夠為相關當局提供有用資訊及建議,以便構思具意義的解決方法去應對本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各種挑戰。我們亦相信報告能對研究員及保育機構,為最瀕危物種及棲息地籌劃保育研究及計劃時提供有用參考。我們希望這份研究能令社會各界更加意識自身責任,對瀕危物種及棲息地保育作出貢獻。

Ringo Chung / WWF-Hong Kong

陳博士希望這份報告和地圖能夠推動保育,同時提升大眾對香港被忽視物種和棲息地的關注。

WWF-Hong Kong

林村谷是香港少數尚未受城市發展嚴重影響的郊野開闊田野之一,生物多樣性高,受威脅物種及生境豐富。

報告及物種狀況撰稿、審核

余日東先生
香港觀鳥會總監
1. 能否就這次研究中關於鳥類評估的部分,與我們分享你的見解?

我覺得這次的評估工作很富挑戰性,亦非常有趣。香港的鳥類保育工作歷史悠久,特別是米埔一帶的濕地鳥類保育更為人所熟知,在國際間廣受關注的全球瀕危物種如黑臉琵鷺亦很容易成為大眾焦點。但亦無疑讓其他生境,連帶於棲息該地的物種獲得較少關注。所以是次評估包括了不少較少被研究的地區,如低地生境、淡水沼澤等,並對居於該地符合標準的物種進行評級。濕地保育的其重要性固然無容置疑,故此是次研究絕對是一次及時的提醒,本地還有不少生境及以及其中物種需要保護,不能忽視。研究亦為未來的保育工作作出啟示,讓下一步的保育工作可更全面地考量,確保更多生境及物種得到保育。

2. 報告提及香港雖然是人煙稠密的大城市,但仍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作為鳥類專家,你認為有甚麼原因令香港成為獨特的鳥類棲息地呢?

香港的鳥類多樣性有賴於兩項優勢: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有效的保育措施。香港位處華南亞熱帶地區,是不少候鳥的重要越冬或中途停歇地。我們的城市位於大鵬灣和珠江河口之間,擁有從森林、溪流到濕地等多樣化的生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香港已沒有鳥類狩獵,再加上如1976年起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章),為鳥類提供了全面的保護,之後也對米埔等生態敏感地區進行管理。生物自然多樣性與法例保障的結合,不單造福了觀鳥者,亦強化了我們保育工作的動力。

3. 您如何看待香港城市發展與鳥類棲息地之間的關係演變?

以過去觀察所見,香港甚少能夠以雀鳥保育先行,發展隨後,「保育」都被視為最後補償的手段。發展經濟的重要性固然毋容置疑,人類和野生動物亦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然而人類經常只以經濟增長為首位,忽略其他生物的需要;是時候應該反思各項優次:在開發的同時,能否考慮改變次序,先保育,然後再發展,而不用預先透支未來資源?大自然一向潤物無聲,作為保育工作者,我希望未來能夠繼續為自然發聲,透過我們的工作,潛移默化各界,從決策上作出改變。

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作為本港頂尖鳥類保育專家,余先生致力推動自然保育,透過各種保育工作影響政策改革。

曾在香港數量豐富的黃胸鵐(禾花雀),因為捕獵和棲息地的喪失,自2000年代起數量大幅下降,現已成為極度瀕危物種。雖然近年的保育工作已幫助穩定其種群,但數量仍然偏低。

主編、插畫

柯嘉敏博士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研究經理
1.       2025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圖如何幫助展示香港的保育優先事項?

加入地圖能夠更具體地將香港的受到威脅的物種以及相關生物多樣性熱點呈現,讓各界可以一目了然,清楚從地理上了解整個議題的全貌。我們與本地專家合作,制訂切合香港情況的標準,識別出27個生物多樣性熱點。這些熱點雖只佔香港土地6%,然而已經覆蓋了95% 受威脅物種,更有很多是,基本位於低地、農地,以及淡水沼澤地帶這些為人忽視的地方。希望這幅地圖能夠讓讀者對身邊的滄海遺珠更一目了然,從而推動更全面的保育。

2. 在呈現複雜的生態數據時,有哪些主要考慮因素?

「深入淺出」和「具體」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我們希望讀者能更易了解研究成果,所以特別運用地圖作解說。另外,在評級基準方面,我們亦有參考國際標準和評級並作出調節,務求切合本地狀況,由於國際標準通常屬於全球或國家層面,因此我們作出調整。例如針對虎紋蛙(即田雞),我們便加入了「雜交風險」作為其中一項評估指標 ,以應對外來個體被放生後對本土種群造成的生態威脅。

我們亦認為保護區外的物種面臨更嚴峻的滅絕風險,因此評級需更高。許多被忽視的生境的物種,如棲息於農田的兩棲類,其活動範圍細小,更易面臨絕種風險,故此極需大眾關注。

3. 你身兼本研究的主編及插畫,您期望您的畫作能夠如何幫助公眾參與保育工作?可否分享創作過程的點滴?

我期望透過我的畫作,真實具體地將野生動物以至是已滅絕的物種向公眾呈現,先引起大眾的興趣,再鼓勵他們關注野生動物的狀況。畫畫是我自小以來的興趣,亦因為酷愛自然而投身科學界。很多謝管理層和專家們的賞識,讓我能夠透過這項有趣的研究,在科學層面上,以美術點綴研究成果,實在非常榮幸。

在專家小組評估物種後,我們再從各動物類種群中抽取其中數隻物種作畫,這些物種都屬於中度或高度滅絕風險級別,甚至已經絕種。我利用工餘時間以平板電腦創作,模擬用鉛筆作畫的效果,然後再上色,務求全面而忠實地展現動物細緻的特徵及神髓,每幅平均需三小時完成。希望未來再有機會能夠把研究中的所有物種畫出來!

立即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