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西北面的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擁有珍貴的生態寶藏。米埔不僅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據點,更是重要的碳封存地,可是,隨着環境退化、棲息地喪失等,米埔亦面臨存亡威脅。在滙豐銀行慈善基金的資助下,WWF啟動「濕地注能」項目,透過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修復及保護濕地的重要生態系統,以應對那些挑戰。
沿海紅樹林能有效封存及儲存碳。拉姆薩爾濕地的潮間帶紅樹林是重要的長期碳匯,其生態系統的碳儲量遠高於香港郊野公園與華南地區的其他紅樹林。香港中文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拉姆薩爾濕地的紅樹林碳儲量佔全港紅樹林碳儲總量約 80%,其碳儲潛力巨大,每年可封存高達3.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該研究建議修復廢棄的魚塘,改造成種有紅樹的基圍 ,此自然為本解決方案,發揮大自然力量應對氣候變化,同時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人類福祉。
「濕地注能」項目經已產生積極且深遠的影響力。在米埔居民、九個非政府組織及多位學者的積極參與下,項目已恢復廢棄基圍運作,提高防洪能力及生態系統健康,更種植了超過 1,800棵紅樹苗。
滙豐銀行義工團的努力,突顯了項目帶來的實質影響,義工Curtis Chung分享道:「移植紅樹苗、基圍收魚等活動,加深我對與自然連繫的理解。透過共同努力,我們不只幫助保護環境,亦支持弱勢社群,我們的行動最終可帶來長遠影響。」大自然保護協會氣候變化研究員梁沛健博士讚揚項目的成果,他表示:「基圍系統充分展示NbS如何應對氣候挑戰、增強生物多樣性及推動區內可持續發展。」
「濕地注能」展現了 NbS 如何保護重要生態系統、改善當地生計,並為自然與人類建立堅韌的未來。透過合作、教育及親身參與,WWF為社會賦能,讓社群協力保護米埔的寶貴資源。
社區人士參觀米埔,親身感受與大自然連繫
義工在經修復的生態魚塘收魚